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资料(图)
发布时间:2009-04-18 10:15 查看次数:938 分类:体育史料
题图为第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纪录片电影海报《民间体育表演》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民委和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主办、地方政府承办的全国性民族体育运动会。运动会的宗旨是:发展民族体育,增强民族体质,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自1953年11月8日至12日在天津举办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来,迄今已举办了6届。在1982年9月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确定在此次运动会后每四年举行一次。
第一届:
1953年11月8日—12日在天津举行。
原名为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1984年被国家民委,国家体委定为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参加大会的有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华北六大行政区、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人民解放军及铁路系统等9个单位的代表队。共有汉、蒙古、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苗、傣、朝鲜、满等10个民族的397名运动员参加。
运动项目分竞赛及表演两大类,共483项。竞赛项目有举重、拳击、石锁、摔跤、击剑和步射等;表演项目有武术、民间体育、骑术等。运动会观众大13万多人。
第二届:
1982年9月1日—8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
本届运动会全国有29个省、市、自治区56个民族的10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代表参加,其中少数民族运动员593人。运动会比赛项目有射箭、中国式摔跤两项,表演项目84项。观众大80万人。开幕式上由五千多名各族学生表演了题为《民族盛会》的大型团体操。大会期间还举办了有12000人参加的盛大联欢晚会。
第三届:
1986年8月10日—17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举行。
本届运动会全国有29个省、市、自治区56个民族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代表1097人参加,其中运动员700多人,裁判员139名(11个民族)。运动会比赛项目有秋千、赛马、射弩、摔跤、叼羊、射箭、抢花炮7项,(其中叼羊是第一次被列为民族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共设奖杯、奖牌共122个;表演项目115项。开幕式上由五千多名青少年表演了大型团体操《天山盛会》,同时国际奥委会向大会赠送了一尊铜质和平鸽塑像,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赠送价值人民币10万元的纪念品,同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国际奥委会赠送铜镜一面。
本届运动会会徽由“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三个词组的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Q”、“S”、“Y”组成。国案中的“Q”、“S”绘成三个相互扣结的环状,象征各民族体育健儿紧密团结;“Y”绘成一只展翅习翔的雄鹰,象征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鹰翅由四条线组成,象征跑道。整个会徽为深黄色。
会旗呈蓝色,规格为三比二,中间是深黄色的会徽。
会标以五十六个关圆线条组成外沿,表示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中间为会徽,会徽上方有“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字样;会徽下方的“3”字代表第三届。整个会标共三色:中间会徽、边缘的五十六个半圆形边线和“3”字的边线为深黄色;“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3”字为大红色;其余空白部分(底色)为蓝色。
第四届:
1991年11月10日—17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举行。
本届运动会全国有31个省、市与自治区的4500名运动员参加,其中台湾省运动员是第一次参加。运动会在南宁设有赛龙舟、抢花炮、秋千、射弩、珍珠球、木球、摔跤和武术等8个竞赛项目和120个表演项目,在呼和浩特分会场设马上项目。开幕式上12000名青少年参加了大型歌舞《民族之光》的演出。运动会比赛期间,还举办了“南宁之秋”艺术节和商品交易会。
南宁有“五象城”之称,因此本届运动会吉祥物为一头雄性小象,被组委会定名为“宁宁”。会徽为绣球图案,由“全国”的汉语拼音第一个宁母“Q”形变而成。图中两只凤凰组成“S”形,以示吉祥如意,“S”也是汉语拼音“少数民族”及英语“运动”的第一个字母,为“少数民族运动”之意。凤凰外圈是字母“G”,为壮文“广西”第一个字母。图案下部是形象化的绣球飘带,4条彩带,意示跑道,即第四届运动会。会徽图案由红、白、金三色组成。
在运动会闭幕式上,表演了歌舞《来年昆明再相会》;同时组委会向首次参加民族运动会的台湾阿里山和日月潭龙舟队、台湾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艺术团颁发了纪念杯。
本届运动会的表演项目,新疆维吾尔族的“达瓦孜”,云南哈尼族的“(钅+芒)鼓刀”、西藏藏族的“热巴”、宁夏回族的“踏脚”和广西壮族的“板鞋竞技”等36个获一等奖,此外获二等奖的32个,获三等奖的46个。河南省武术队、吉林省秋千队等16个代表队及164个个人获体育道德风尚奖。
第五届:
1995年11月5日—12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
江泽民为运动会题词:“发展民族体育运动,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李鹏的题词是:“发展民族体育、建设伟大祖国。”
本届运动会的宗旨是:发展民族体育,增强民族体质,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原则是:平等、团结、进步、繁荣。运动会设表演项目134个,比赛项目有抢花炮、珍珠球、木球、秋千、龙舟、射弩、摔交、打陀螺、毽球、武术和赛马等11大项,共六十三枚金牌。其中赛马分拾哈达、叼羊等马上项目和速度赛马两类;摔交分搏克(蒙古族式)、北嘎(藏族式)、格(彝族式)、且里西(维吾尔族式)和绊交(回族满族式)五类。
运动会吉祥物是一头小象,命名为“明明”,取昆明和民运会的谐音。小象身上带着具有中国民间特色的肚兜,上面标明“一九九五·昆明”。会徽由“五”字和“民”的拼音声母“M”的变体组合而成,“五”字构成运动员的冲刺形象,“M”字形构成三条弧线,象征跑道。会徽下方有“一九九五·昆明”字样。
运动会开幕式上进行的大型文体表演《共创辉煌》共分四场,第一场《云岭盛会》、第二场《健身之乐》、第三场《彩云南现》和第四场《共创辉煌》,共有56个民族八千多人参加了演出。
本届民族运动会包括台湾在内有33个代表团与会,其中解放军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首次组团参加。运动会报名人数接近2500人,超过了上届的1500多人。
第六届:
1999年8月至9月在北京和拉萨举行。参加本届运动会的有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33个单位的4000余名运动员,其中有港澳地区的少数民族运动员。本届比赛设有13个比赛项目和100项表演项目。
本届运动会的会徽为圆形,象征着本届运动会圆满成功。图案上部为三只凤凰,象征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凤凰造型为阿拉伯数字“6”,象征“第六届民族运动会”,三只凤凰又构成火炬。下部由天坛和布达拉宫主建筑组成,分别代表本届运动会举办城市北京和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城墙为“M”,是民族运动会的汉语拼音字头。上下两部分共同构成民族圣火图案。整个图案色彩艳丽,象征着本届运动会在热烈祥和的气氛中进行。
本届运动会有两个吉祥物,一个是“燕燕”原型取自于“北京雨燕”。她笑容可掬手捧六朵鲜花,欢迎来自祖国各地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六朵鲜花象征“第六届民族运动会”,并寓意着本届运动会在热烈祥和的气氛中顺利进行。整个图案的外围由本届运动会的全称和“1999北京”字样构成圆形,象征着本届运动会的圆满成功。另一个是“扎西”,为雪域高原之宝--耗牛。“扎西”身着藏服,手捧哈达,跳起锅庄,表现了藏族明显特征和热情、好客、健康、幽默的性恪。“扎西”意为“吉祥”,是藏族最为普遍的名字之一,又是最常用的祝福、欢迎、问候的语言。
第七届:
2003年9月6日至13日在银川市、石嘴山市隆重举行。
该届运动会的宗旨是: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繁荣。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举全区之力,凝全区人心,不求最大,但求最好,充分发扬宁夏精神,把第七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办出特色和水平,办成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盛会。
该届运动会历时8天,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台湾省等34个代表团的55个少数民族的运动员和各民族的教练员、裁判员、工作人员,以及30个观摩团的观摩人员、少数民族体育先进代表及新中外记者等共9000余人参加。
该届运动会共设抢花炮、珍珠球、木球、毽球、蹴球、马术、秋千、武术、龙舟、民族式摔跤、射弩、高脚竞速、陀螺、押加等14个比赛项目和120多个表演项目。
为配合运动会举行,还举办了“民族传统体育摄影艺术展”、“民族书画家书画展”、“体育集邮展”、“民族体育成就及器械展”、“西部民族风采之星展示大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
第八届:
2007年11月10日至18日在广州举行。
本届民族运动会设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竞赛项目在上届的基础上增加了1个大项目“板鞋竞速”,增加31个小项目。表演项目增加了一大类:民族健身操。
本届民族运动会实际共设竞赛项目有15个:花炮、珍珠球、木球、毽球、蹴球、秋千、射弩、龙舟、陀螺、押加、民族式摔跤、高脚竞速、板鞋竞速、武术、马术等项目。表演项目分四大类∶综合类、技巧类、竞技类、民族健身操类。
本届民族运动会将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33个代表团近8000名运动会员参赛,代表团人数超过历届。
本届民族运动会会歌为"矫健大中华",吉祥物是华南虎“悦悦”。
运动会期间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还将联合召开“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和“体育科学论文颁奖大会”。
为配合运动会,本届民族运动会还将举办“民族大联欢”、“民族书画展”、“民族摄影展”、“民族大型文艺演出”等一系列文化活动。
根据新华网和第八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官方网站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