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劝业会期间举办的首届全国运动会
南洋劝业会是中国近代工商业界的一次盛会,但鲜为人知的是,其间还举办的首届全国运动会,成为全国运动会的开始。
会展期间,当时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开办“体育干事训练班”的美国籍传教士爱克斯纳正在为如何在中国推广体育发愁,规模盛大的南洋劝业会使他感到机会难得。于是,他通过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倡议在会展期间组织一次全国规模的体育赛会。这也是他受到现代奥运会的启发,举办的一次“仿奥运”。因为1900年的法国巴黎奥运会和1904年的美国圣路易奥运会都是奥运会加博览会的模式。
爱克斯纳,1871年出生于奥地利,11岁随全家移民美国,16岁加入基督教青年会,并开始到各地传教。19岁选择美国著名宗教学院——春田学院研修医疗、体育教育等课程。1908年,受北美基督教青年会的派遣,他来到中国,并担任上海青年会体育主任,是自1895年以来第一位来华服务的体育专业人员。来华后,他积极推广现代体育运动。当时中国对现代体育不了解,加上固有的封建偏见,阻力重重。但爱克斯纳毫不气馁,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奔走呼告,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向国人介绍各种新兴运动项目,诸如篮球、排球、足球。特别是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他于1908年创办了“青年会体育干事训练班”,中华民国成立后改名为“中华全国基督教青年会体育专门学校”,为最早的体育专门学校之一。1911年,爱克斯纳因病返美,中止了在中国的事业。1943年去世。
爱克斯纳这一倡议引起社会广泛而热烈的反响,不少学校很快自发组织起来。而南洋劝业会的主办方认为这有助于壮大劝业会的声势,欣然同意。因为参加者多为学校,故运动会全称为“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简称为“全国学界运动会”。
这样,10月18日,全国首届运动会在南京市鼓楼区南洋劝业会主场(今丁家桥和三牌楼之间)隆重举行。由于那时一般人对体育运动未加重视,加上筹备工作匆忙,时间短,所以规模非常小。据当时第21期教育杂志称,“宁垣各文武学堂,以临时筹备不及,多未与会”。因此参加的运动员仅140人。这140名运动员穿着青、红、紫、蓝、黄五色标带,分别代表华北、上海、华南、吴宁(苏州、南京)、武汉五区。参加的学校有:圣约翰大学、南洋大学、天津青年会日校、武昌文华大学、天津工业学校和协和文书院等6所学校。
运动会分3组比赛:一是全国高等组分区比赛;一是全国中等学校组分区比赛;一是圣约翰书院等6个学校的比赛。前两组以华北、华南、上海、吴宁(苏州、南京)、武汉5个区为参加单位,后一组以6个学校为单位。竞赛项目包括田径、足球、篮球、网球4大项。田径有50码、100码、220码、440码、880码跑,120码低栏,880码接力,跳高,撑竿跳高,跳远,铅球、链球等12个单项。
经过4天的角逐,运动会于22日圆满结束。最后,上海区获高等组田径、网球两项冠军,总分第一;华北区获中等组总分第一;上海圣约翰书院获学校组比赛总分第一。这次运动会上没有设篮球锦标赛,只是在赛后进行了篮球表演。参加单位为华北、上海和吴宁3个队,结果上海胜吴宁。华北与上海的决赛则转到上海青年会的篮球房进行,结果华北队获得了冠军。
这次运动会是全国规模的第一次体育盛会,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据记载,当时劝业会主场大开放5天,每日参观者达到4万多人,“济济跄跄,颇为盛极一时”。故后人称这是划时代的全国性的运动会,是“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结出的第一个硕果”。当然,这次运动会跟现在的全运会不可同言而语。它是博览会的一个附带集会;当时对运动员参加比赛毫无限制,加入高级组的也可以参加中级组,一人可参加多项比赛;运动员都是男的,没有女运动员参加;运动项目也很少。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华体育协进会正式承认这次运动会为第一届全国运动会。遗憾的是,这届运动会当时没有引起媒体的注意,更没有留下任何影像材料,后人也知之甚少。
当然,首届全运会既是中国体育的一个进步,也是一种耻辱:中国人的体育事业要外国人来办。而且这次运动会,不但由美籍传教士爱克斯纳通过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发起组织并担任全国委员会主席,就是大会的文件也均用英文,量度用英制,器材、服装则完全按外国标准,不能不让国人感觉到沉重的殖民色彩。